蚕桑、水稻、蔬菜……近年来,丘北县曰者镇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致力于现代特色农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初秋时节,在曰者镇千亩桑树连片种植基地,新寨村村民杨忠兰正忙着采摘桑叶。
“我在合作社主要是摘桑叶、喂蚕、清理蚕渣,每天收入150元。”杨忠兰说,自从村里有了蚕桑养殖合作社,她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拓宽了增收路子。
走进文山新辉茧丝绸商贸有限公司在新寨村的蚕房,养殖户正在添加新鲜的桑叶,精心培育小蚕。据了解,该公司去年依托上海对口帮扶项目资金新建了2000平方米蚕房,产权归新寨村所有,通过镇政府、企业、村集体三方洽谈签订合作协议,将蚕房租赁给公司使用,每年向公司收取4.6万元租金作为新寨村集体收益。
“我们公司聘用固定工人30余人,人均月工资4500元。每年就近就地招收临时工400余人在基地采桑叶、喂蚕、剥茧,每天人均收入120元,实现了群众、企业、村集体多方共赢。”文山新辉茧丝绸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怀花说。
截至目前,曰者镇在新寨、打磨山、普克、出水寨等村寨发展种桑养蚕户465户,2022年种植桑树5000亩,组织饲养蚕种2万张,产茧61.95万公斤,实现产值2770万余元,户均年增收1.8万余元,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
进入8月,曰者镇打磨山行政村2000余亩优质水稻已接近开镰收割,田野里散发着阵阵稻香。
“我家种了8亩水稻,很快就可以收割了,预计亩产500余公斤,今年可以有1万余元的收入。”村民何绍立开心地说。
打磨山水稻种植区位于红旗水库下游,水田灌溉条件优越,种植出来的稻米口感好、香气足。今年,曰者镇在打磨山行政村推广种植“金卓香”品种水稻2100亩,并成功注册“打磨山米源”商标,通过品牌化运营,增加了水稻附加值。
目前,打磨山行政村已形成集种植、订单、销售于一体的水稻产业链。相关企业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出售种子给农户并签订销售协议。通过在育苗、移栽和后续管理上给予技术指导,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高于市场价10%的保底价进行收购,确保农户收益最大化。
“今年打磨山行政村共有8个村小组860余户农户种植优质水稻,产量预计达100万公斤,可实现群众增收360万余元。同时,打磨山农博公司按照销售利润的30%进行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增加10万元左右。”打磨山行政村党委书记王凤花说。
打磨山村是曰者镇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时下,基地内300余亩优质西洋菜喜获丰收,工人正在有序采收、打包、搬运,现场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西洋菜又叫豆瓣菜,今年首次栽种,基地每天固定用工100余人。另外,每天有临时工60余人,每人日均收入100元左右。西洋菜每个月收割一批,一年可收割4至5批次,今年预计总产量135万公斤,实现产值670万余元,产品主要以订单形式销往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基地负责人郑坤明介绍。
据了解,曰者镇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进三家龙头企业在打磨山、新寨等村寨建立蔬菜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和吸纳村民就近就地务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截至目前,曰者镇共种植韭菜、芥蓝、西洋菜、上海青、菜心等蔬菜品种3700余亩,今年预计实现总产值7600万余元。
(周娴)
(编辑:唐雪娇 排版:陆军 责编:徐仕桓 终审: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