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顶部1 丘北顶部2 丘北顶部3 丘北顶部4

水围山,山藏寺

发布时间:2022-06-27 10:16:45  

一座苍翠的孤峰,一汪永不干涸的潭水,一间飞檐翘立的庙宇,写就了水围寺的春秋史话。

水围寺位于距丘北县城约10公里的九连山旁,这个在明清时被列为丘北八景之冠、被誉为“飞来峰”的水围寺,如今,在清幽潭水的映衬下依旧是那么娇小秀美、丰姿绰约。

远眺,小小的寺庙若隐若现。【郭绍龙 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来到水围寺,便会让人不由得想到唐朝诗人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

“飞来峰”坐落于一个大水潭正中,峰高20米左右,底部周长约200米。潭水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平均水深3米,四季不涸。相传远古时此地仅有一潭水,正中有一落水洞,洞内常有巨蟒出没捕食牲畜,侵袭村民,弄得附近不少村民避难远走他乡。天神知晓后,遂从蓬莱仙岛调来一座小山落在潭水的正中,堵住洞穴出口,让巨蟒永世不得复出,“飞来峰”之名便是由此而来。

古语道:山得水而幽,水得山而活。远观近看,“飞来峰”上林木苍翠茂密,藤蔓垂悬,野花遍布,鸟雀嘤嘤,山林野趣尽在其中。据新编《丘北县志》记载:清朝初期,一位法号月虚的和尚募捐银两在“飞来峰”下造了一座石桥,用石条石块铺修了一条上山的羊肠小道,并在峰腰建了一座寺庙,称“飞来寺”,寺内供奉泥塑佛像。水围山,山藏寺,故“飞来峰”又称“水围寺”。另外,峰顶建有“一览亭”,亭檐有十个翘角,挂有风铃,微风中铃声清脆悦耳,闻如天籁之音。过石桥、踏幽径,可直达峰顶“一览亭”。

记载寺庙修建历史的石碑。【郭绍龙 摄】

关于水围寺,民国《丘北县志》有诗云:“山从何处拟飞来,屹立湖心不染埃;云影倒拖天上下,月光斜照水楼台。峰环翠翠屏间列,髻拥轻轻镜里开;直把尘心消遣去,飘飘如在小蓬莱。”这是古时文人墨客对水围寺风情的描述,从中流露出一种诗情画意、震撼人心的美感。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霜雨雪的侵蚀,峰顶的“一览亭”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堵堵残墙断壁无声地伫立,见证着一段历史。古时在山腰建造的寺庙早在多年前便已坍塌无存,后来附近布宜村的村民集资又在原址修建了一间简陋的庙堂,设有香炉和佛像。只是如今农村群众都致力于种烤烟、搞养殖业发家致富,烧香拜佛的人少了。虽然香火清淡,但总算让“飞来峰”名副其实地成了“水围寺”。

上山的小路掩隐在树林中。【郭绍龙 摄】

“飞来峰”灌木丛生、林幽花茂,石壁凌空、幽静秀丽。细心的人会发现,水围寺景观独特,更透着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寺旁立有几块清光绪年间的石刻碑文,依稀可以辨认出镌刻的是“飞来峰”与“水围寺”的历史由来。清朝丘北知县田亮勋为水围寺题联:“山势拟飞来,群峰摩天青拥石;泉源寻冷处,四周积水翠环楼。”往平如刀削的崖壁上看,还可观赏到一些往昔文人墨客到此一游即兴题写的激情诗句,有透着神秘感的彝文诗文,有飘逸遒劲的狂草书法,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飞来峰”由来已久的人文魅力。

伫立于水围寺山顶,极目远眺,如观一幅大气精美的山水田园画卷,阡陌交错的广袤田野透着金黄翠绿之美,一座座或相连或孤立的山峰立于平坝和湖泊之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修复后的寺庙。【郭绍龙 摄】

如今,随着丘北县旅游业的发展,水围寺已成为普者黑风景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到此游玩者常年络绎不绝。而且,因潭水四季不涸,逢久旱时节,周围数千亩田地里栽种的烤烟、玉米、水稻等便得以引其水灌溉,惠及一方民众。

飞来峰,水围寺,一道历经风雨魅力亘古的风景。

(丘文)

(编辑:曾炜炜 排版:张振飞 审核:侯佑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