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县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开展以来,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丘北的总体要求,找准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结合点和着力点。扎实推动示范单位、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村的活动开展。
一抓宣传奏响民族团结创建曲
县人社局在开展创建活动中一是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招录、引进、培养、使用、职称评审等工作,在每年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规定招录(聘)少数民族考生的比例并分别采取确定岗位设置比例和给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等办法,加大少数民族人才的选拔数量。2016年少数民族公务员招录占比为20%、事业单位招录占比为37.9%。
二是着力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结合“挂包帮、转走访”深入挂钩联系的八道哨乡和新店乡,为少数民族群众修建公厕、筹措修路资金。
三是强化培训促进少数民族就业。对全县就业困难的少数民族家庭和人员,优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毕业3年未就业的城镇少数民族高中、技校毕业生,让其享受就业困难人员各项就业优惠政策。深化企业用人机制,在企业招工时拿出一定的岗位比例招收少数民族员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少数民族员工,帮助少数民族就业。适当倾斜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实现自主创业。
四是落实少数民族社会保障政策。在社区、乡村、企业加强社保、医保、就业创业、劳动者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力度及利民惠民各项措施工作,提高少数民族的参保积极性和参保率,扩大覆盖面,尽量使少数民族“劳有所得、生有所帮、失有所助、伤有所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五是加大政策的宣传。在机关和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学校,配合做好民族政策、民族知识、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共建民族团结和睦的乡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深入开展。
县新华书店在开展创建活动中一、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新华书店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当作大事来抓,把创建工作列入我们书店的重要工作日程。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认真领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精髓。
二、注重领导班子和职工民族结构合理化
企业领导班子在干部配置上充分考虑民族结构,合理配置,形成班子的民族结构科学化。在少数民族干部和新华书店在企业招聘职工时,逐步提高少数民族的招聘比例,新华书店现有职工36人,职工中彝、壮、白三种民族职工16人,民族数占总数的44%。
三、积极为民族职工群众办实事
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法律法规,让各族职工在工作中充分地交流,增进各民族干部职工之间的感情,没有半点的民族歧视,只有兄弟姐妹般的温暖。在书城内设立了宣传民族团结书籍专柜,集中放置有关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图书。设置少数民族服务点,遇到少数民族购买图书,员工会主动用少数民族语言介绍图书,以方便各少数民族购书;在人员管理上也非常人性化,遇到少数民族节日,单位也会照顾少数民族员工。让他们参与本民族的节日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照顾;到少数民族多的学校发教材,单位安排一名会少数民族语言的员工参加,以便及时的解决发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能尽我们书店的微薄之力帮助困难学生。
锦屏镇常青社区在开展创建活动中常青社区在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中,结合社区的特点,突出抓学习、办实事、促发展、构建和谐社区为重点,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建设,组织社区群众投劳,着力改善环境,共同营造“社区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常青社区有6个民族杂居,过去每年因民族问题引发了10余起矛盾纠纷,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睦,经济发展。在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中,县民族宗教局把该社区打造为共建民族和谐社区,并投入30万元,在社区新建了一个民族文化活动广场,设置了凉亭、石凳和健身器材等,群众交流活动时有地方座,娱乐时下雨、天气热也有避雨纳的地方。广场建成后,为充分发挥活动广场的功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县民宗局以活动广场为平台,指导组建了“壮家”文艺队,文艺队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增进了友谊,营造了和睦温馨的人际关系。自开展示范创建一年多来,社区就没有因民族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在广场周边的民族文化墙上醒目地写着“民族团结人人幸福,社会稳定家家平安”、“相互谦让,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从我做起”等内容。在活动广场走一圈,感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氛。
在平寨乡开展创建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精神,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壮大规模、助农增收”的原则。一是产业大户拉动。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流转效益,按照“边建设、边招商”的思路,“筑巢引凤”引进浙江天一合作社采取向村集体租赁的形式种植优质葡萄,租赁期限为20年,租金第一年每亩为1000元/亩,第二年开始逐年每亩递增50元,加之每年每亩大棚日常管理预计需支付群众打工收入3000元(现价),两项合计土地流转后群众每年在每亩土地上的现金收入平均为4500元,较土地流转前每亩土地群众收入仅为2000元(每年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冬农总产值扣除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后的纯收入)增加纯收入2500元以上。二是基建项目促动。抢抓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实施历史机遇,将原来各家各户零散的土地化整为零,倒埂经营;依托清平水库灌溉沟渠配套项目建设,将实施一批水利和田间道路设施项目建设,把低产田变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直灌、涝能排”的高产田,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三是专业合作社联动。加快推进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工作,由蚌常村民委牵头,组建大棚葡萄种植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经济实体,乡党委、政府将扶贫资金投资建设的大棚项目经营权委托转让给合作社作为股本参股葡萄种植企业,村集体每年将获得20000元集体经济收入,并按5:5的比例将集体经济收入分配到合作社和蚌勒五寨全体社员中,其中,合作社收入中的60%可作为日常运转开支,40%用于公益事业建设;蚌勒五寨全体社员所得红利按照大棚占比进行分配,由各自村小组统一保管,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用于公益事业建设开支或者平均分配到每家每户,每年一分。通过实施该项目,弥补了“空壳村”的问题,是民族地区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范本,为我们下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现代农业积累了经验。
八道哨县大矣堵小学在开展创建活动中为切实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展板、墙画等形式,加强对师生民族政策、民族知识、民风民俗等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教育氛围。学校非常注重法制教育,不断加强依法执教、依法治校,充分发挥法制进校园的作用,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每学期对师生开展各种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得到了明显提高,形成了“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民族氛围。
学校以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元旦”、“六一”等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活动。让学生展示民族舞蹈,分享民风民谷。通过活动增强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通过主题班队会活动,使各民族小朋友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尊重、不歧视其他民族朋友。通过鼓励学生结交不同民族的伙伴,让各民族学生相互融合。通过读民族团结主题书籍,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知识,提高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利用本班后墙黑板,每学期办一次民族团结主题板报和举办民族团结手抄报比赛,以及举行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民族团结一家亲”书画展等活动,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思想。
2013年3月乡村少年宫项目在我校建成,学校依托少年宫项目,开展了民族特色舞蹈、竹竿舞、武术队、葫芦丝、彝族小三弦、二胡等兴趣小组活动,在提高各民族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同时,让各民族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友谊,通过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加强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与民族团结相得益彰。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每一学期开展一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或座谈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使家长懂得民族团结离不开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避免使用伤害其他民族的语言。 (何文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