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苦难,都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他叫王云,是丘北县锦屏镇东正街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2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病榻边,悉心照料患病的妻子,他用自己的坚持,诠释了对家庭、对妻子的爱和一个男人的责任和担当,诠释了"最美家庭"的深刻内涵。
铿锵玫瑰,逃脱不了病魔的摧残。妻子叫平文英,现年66岁。曾经是70年代丘北县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丘北至今唯一的一名),也是脱贫致富女能手。8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涌起,她办起了一家制豆腐的小作坊。丈夫王云从一个地道的农民,尝试干起了修建道路的小工程,夫妻双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启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刚刚踏上致富奔小康的列车,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1993年的一天,妻子突然感到不适,昏倒在街上,经送医院检查诊断为甲亢,随即到昆明做了手术。甲亢病还没治愈,又检查出胃出血,在医院一呆就是几个月。没想到更可怕的事接踵而来,出院后的她,手脚不听使唤,走路身体前倾,失去了平衡,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目光呆滞,偶尔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由于当时的医学不是很发达,县城的医院无法查明病因,全家人一时乱了方寸。丈夫立刻带着妻子再次奔波于昆明各大医院,几经波折,最终被确诊为典型帕金森氏综合症。到目前,这种病在国内还不能治愈,只能用药物来控制发病的频率。2006年5月22日,妻子因洗澡摔倒,CT检查右大腿骨折,但因患帕金森病,医生无法做接骨手术,建议回家卧床休息,并宣布将瘫痪终身。王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了很多办法,四处寻医,用偏方草药来治疗,可没见效果。最后,他用绳子和砖头在家自己为妻子做"牵引",这一坚持,就是一年。心至虔诚,苍天不负,在王云的精心护理下,妻子尽奇迹般的能下床,并且能扶着床边轻轻挪动几小步。为了让妻子康复得更好,在家人的鼓励下,王云每天要搀扶着妻子在客厅里来回练习。功夫不负有人,现在,只要不发病,妻子可以自己用椅子作拐杖上卫生间了。
责任担当,诠释了爱的定义。妻子在人生最辉煌、儿女最需要、家庭最关键的时候患上疾病。面对这场灾难,加之上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下有一双10多岁的儿女,王云放弃了自己小闯出来的事业,当上了全职"主男"。妻子每年仅药费就要上万元,巨额的治疗费让这个小家庭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儿子正上中专,女儿还读初中,年迈的双亲无收入来源,家庭沉重的担子全部落到王云一人身上。但是,他常说"不怕、不怕,办法总比困难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文英的帕金森病不但没有好转,而且一年比一年恶化,发病的频率一天比一天多,时间一天比一天长。原来还可以自己吃饭、走路,现在这些简单的动作,她都很难做到,渐渐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王云既当炊事员又当护理员,既要照顾两老,又要照顾病妻,还要供孩子读书。每天要为老人煮饭洗衣,又要给妻子洗脸、喂饭、洗脚、盖被、换屎尿片。妻子长期瘫痪在床,但从来没有生过褥疮,很难想象,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恒心才能坚持。长期的操劳,让王云苍老了很多。
生活还得继续,只有笑对人生。在丘北县东正街,一说到王云,街坊邻居无不伸手称赞,只要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既是个热心肠,又是个好心肠。无论哪家大事小事,他都尽力的去帮助,生活的不幸并未打倒这个有风度又风趣的农民。记得很多年前,亲朋到家看望病妻,他总会笑着说:"老婆人也不咋地,还跟邓小平生一样的病"。他是家庭的主心骨,对兄弟姐妹和邻里相亲,都是大家的楷模和榜样。他既能把自己5口人的小家管理得幸福美满,更能把9个兄妹60余口人的大家庭笼络得相亲相爱、和和睦睦。逢年过节,无论兄弟姐妹、侄男侄女,甚至侄孙,他都要召集起来聚一聚,随便一摆就是四桌人。在这个大家庭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家庭的温暖,满满的幸福。他常说:"人心齐、泰山移,无论什么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只有家庭和睦,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也时常教育子女,要有爱心和孝心,要做心宽人、明白人、大肚人、良心人、做好人。
如今,两位老人已过世,儿女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古稀之年的王云仍然23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守在妻子身边。
王云家庭的故事也许不是很特殊,也许我们身边还有更多的好家庭。我之所以推荐他,是因为这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是一个孝老爱亲的家庭,是一个不畏惧困难的家庭,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是一个让妻子看得到希望和未来的家庭。我相信,这就是一种感情,一种责任,一个男人的担当,是最伟大的奉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