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丘北县仙人洞村坚持党建引领,从民居改造入手实施旅游转型升级,带领群众就地创业增收脱贫致富;对传统民族文化“抢救性”保护传承,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
发展绿色生态旅游 打造特色民居增收
仙人洞村抢抓普者黑景区开发的机遇,立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资源禀赋,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014年,全村大刀阔斧地改造民居,共争取财政资金投入1470余万元,申请银行贷款7000余万元,发动群众自筹4000余万元投入民居改造、村内道路、文化广场、水环境治理等设施建设,大家自觉“退房让路”“退房让绿”,斜瓦屋面、红墙土瓦、雕梁画栋、民族文化气息浓厚的彝人民居村落重现光芒,成为全省一张靓丽的旅游文化名片。目前,全村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特色民居客栈188户,客房3300余间,年收入4400余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5万余元。
在仙人洞村的示范引领下,丘北县积极推动普者黑沿湖旅游产业生态、景观建设,从而提升景区星级,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在普者黑5A级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下,全县202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99.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21亿元。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随着普者黑乡村旅游产业逐步兴起,拉动了农业、加工服务、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创业机会,真正帮助当地群众就地创业增收脱贫。普者黑文旅公司在景区建设、管理、运营过程中,以聘用当地群众为主,2022年共聘用景区周边群众用工750余人,其中:固定用工100余人,季节性用工650余人。主要从事观光车驾驶、游船驾驶、卫生保洁等服务工作,为群众增收1000余万元。目前,普者黑景区共有特色民宿、客栈、餐饮1000多家,直接带动旅游从业人员4000余人。旅游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成效明显,群众在家门口端上了旅游产业的“饭碗”。
深挖特色撒尼文化 促进文旅融合增收
仙人洞村坚持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积极开展撒尼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抢救,对撒尼人传承古老的毕摩文化和神话传说进行收编整理,编演了《古老的仙人》《洗麻歌》《三胡舞》《火塘情》等50多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通过融合丘北各民族文化元素,村党支部牵头组织群众筹办彝族“花脸节”、苗族“花山节”、壮族“祭鼋节”、僰人“跳乐”等节庆活动,组织成立6支老、中、青文艺队,开展篝火晚会、荷花宴、挖藕和打鱼等特色旅游项目,把撒尼民族文化、荷花文化、辣椒文化、饮食文化等融入乡村旅游产业中,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找回了乡愁、留住了游客,打造了升级版旅游文化产业。通过开办民族文化展演村集体年收益6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0余万元。“游普者黑、住仙人洞、赏撒尼民俗文化”已成为仙人洞村“金字招牌”。
做活乡村“美丽经济” 借力农旅融合增收
依托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仙人洞村的示范引领下,普者黑流域及周边乡村正积极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培育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打造农文旅及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以生态农业旅游为切入点,重点打造水陌青田、排龙花海、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普者黑夜游等田园综合体旅游项目,构建生态旅游产业格局,丰富农业的非生产功能,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同时,大力发展农旅观光一体化发展,引导群众种植草莓、蓝莓、玫瑰、观赏花卉等,推动2个生态蔬菜种植园、4个特色花卉种植园、10个特色水果种植园、2个高品质药园建设,每年吸纳季节性工人5000余人,农户人均增收8000元,带动周边排龙、小坡地、白脸山、布宜等10余个村寨8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
盘活村级闲置资源 发展集体经济增收
普者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累计争取项目资金6000万元,大力推进景区内人居环境、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功能区水源头治理和沿湖临水污染源综合整治工程。利用“退耕还湿”“退地还湖”政策,将1500亩村集体土地和2975户农户6940亩土地“退耕还湿”“退地还湖”,每亩享受补贴资金1000元,村集体年收益150余万元,农户年收益600余万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把闲置集体土地建设为停车场,由村小组管理,收取停车费、管理费。同时,盘活土地、山林、水面等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流转集体土地、鱼塘、溶洞、林地等资源,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普者黑村委会所辖村小组创造村集体经济收入210万元。
(王海松)
(编辑:唐雪娇 排版:尹颖 审核:李云淑)
请输入验证码